館長的話:
這一直被我奉為人生最高指導原則,原出處是用來對照陳前總統完全違背古人的哲理
那不是本篇重點所以拿掉了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的《大學》篇,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大學》是儒家經典──《四書》之一,相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年—前434年)所作。《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過。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開始推崇《大學》與《中庸》。在南宋時期的儒學大師朱熹撰寫的《四書章句集注》中,《大學》首次被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成為《四書》之一。按照朱熹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因此,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大學》原不分章節。後來朱熹按其內容,分為經一章,傳十章。認為「經一章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傳十章,則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也。」(朱熹:《大學章句》)而《中庸》是「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朱熹:《中庸章句序》)。但這種說法並不可靠。清朝學者戴震小時問老師說:「此何以知其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其為『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師應之曰:「此朱文公所說。」但戴震接著指出周朝離宋朝有兩千年之遙,為什麼朱子能知道這些事呢,問的老師無言以對。朱熹為了鞏固「新儒學」的地位,刻意造成不少錯誤。

《大學》的哲學思想主要是在於傳授做人做事最根本的道理。第一章是綱要所在, 朱熹稱為經文,所講訴的是「三綱八目」的連貫性,由個人之「明明德」做起: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發揮到「親民」:齊家,治國,平天下,以達到「止於至善」的境地。

所謂的「三綱」指的是三個綱領:1)明明德 2)親民 3)止於至善 。

所謂的「八目」指的是八個條目:1)格物 2)致知 3)誠意 4)正心 5)修身 6)齊家 7)治國 8)平天下

這三綱八目又可解釋為「內聖外王」:「內聖」就是自己的管理,修養等,而「外王」是自己對外界的管理和行動。在這裡,「內聖」指的是「明明德」(包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 而「外王」指的是「親民」(包含齊家、治國、平天下)

「明明德」的意思就是使光明的德行興盛起來,是對內的。「親民」則是使民眾能日新月異,進步不已,革新民意,是對外的。「止於至善」所指的是把自己的道德和社區的道德都達到或處於極善的境況中。

「格物」就是研究事物。「致知」就是達到真知灼見,把正確的答案找出來,增加知識。「誠意」就是要意念真誠,表裡如一(所以要慎獨),不虛偽,不自欺欺人。「正心」就是要端正自己的心靈,消除邪惡之心。「修身」就是把自己的身子(包括思想言行)培養好。

「齊家」就是整治其家,在倫理上要父子有親,長幼有序,使家庭親親和藹。「治國」就是把國家治理的好,除了教化,還須政令。「平天下」就是賓士天下(包括許多國家),主要是用政令來平。

整個大綱的意思就是在於把自己靈明的德性能夠彰明出來,在親愛民眾,使人人革新,以達成至善的境界。要想使人能彰明自己的明德,先要治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好自己的國家,先要治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治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養己身;要修好己身,先使自己的心平正;要想使自己的性情得當,先使自己的意念真實無妄;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實無妄,先增加自己的知識。要想增加自己的知識,在於能做到即物窮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ylibra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