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殿文 2002年5月 e天下雜誌


從航運公司業務,到台灣科技首富,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走過怎樣的一條路?
在第一份工作裡,他如何思考出台灣產業的未來和自己的前途?

我在復興航運的時侯,讓我決定往製造業去走!」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回憶。這位台灣1000大製造業新龍頭的掌舵人,在他的第一份工作裡,從整個產業的發展,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更在20多年後,帶動台灣以零組件為主體的全球產業競爭優勢。

服完預官役之後,當時外型英挺的郭台銘在復興航運公司擔任業務工作。雖說是「業務」,工作內容就是安排海運進出貨的船期,讓貿易公司的出貨能順利到達目的地。而1970年代,正好遇到台灣貿易紡織業銷往美國的全盛時期,只要有配額,就可以把便宜的紡織品輸美,賺取外匯。運輸是最重要的一環,一貨櫃回來、一貨櫃出去,誰有船期,就可以優先爭取額度──航運公司正好就扮演了關鍵角色。

郭台銘還記得,當時復興航運的辦公室就位於台北市館前路,也就是30年前台北的「華爾街」──這樣的黃金地段,說明了當時航運業的興盛。「幾乎每天中午、晚上都有人請我吃飯!」郭台銘說,每天都是這樣的生活,反而讓他思考到貿易的源頭還是產業。後來,正好有貿易上的朋友需要訂購一些零組件,他也就毅然決定,放下原來的行業。

「機械產業的道路特別漫長,更需要堅持的勇氣!」郭台銘對於許多年輕人在高科技界的一夕成名也不禁感嘆。特別是年輕的時候,特別容易受到誘惑,剛創業時他也曾常常問,自己做得這麼辛苦,不知值不值得。郭台銘回憶,當時工廠剛賺到一筆錢,看見別人炒地皮賺了很多錢,一時間也很猶豫要投資地產,還是要去買最新的機器。當然,他後來還是堅持走本業的路。

領導者的遠見,決定未來經營的成敗。為鴻海在美國及歐洲建立基地、目前擔任鴻海歐洲總經理的張邦傑就指出:「董事長的遠見相當驚人!」他透露,鴻海很早就決定自己「全球級」公司的遠景,1988年他加入鴻海時,所有策略和資源分配,就已朝這個目標前進。

今年年初鴻海的尾牙聯歡會上,郭台銘正式宣告要轉型成「科技的鴻海」。既然轉型,問郭台銘還會堅持那句:「走出實驗室就沒有高科技」的理念嗎?

給年輕人發揮機會

「許多媒體都只斷章取義,事實上還有下半句──整句話應該是『走出實驗室就沒有高科技,只有執行的紀律!』」郭台銘指出,這個理念強調的是,高科技的不確定性,不應是任何沒有達到目標的藉口,不管是不是高科技,都要有完成工作、貫徹目標的紀律;他相信台積電的無塵室裡,一樣有嚴格的紀律。

鴻海每年都會招收大學剛畢業、或是剛退伍的年輕人。和台灣許多企業一樣,鴻海也喜歡用大學畢業兩年內的年輕人,從頭開始自己培養。有趣的是,在鴻海宣示轉型為「科技的鴻海」之後,今年招人的策略也產生變化──在招考的項目之中,前四項都以電子產業為主,機械反而排在後面。鴻海人力資源處經理曹立人博士指出:「我們相信鴻海是屬於年輕人的!」

曹立人透露,郭台銘在內部會議時最常要求主管:在執行業務之時,一定要栽培幹部,否則不但是失職,也代表主管沒有自我提升。所以鴻海高階主管們現在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要找能力比自己強的人。

去年中,郭台銘在接受《e天下》獨家專訪時,曾特別提到自己的英文簽名,是當年在復興航運的第一份工作期間,就開始勤練。他透露,因為看見許多外匯文件,就是以親筆簽名發生法律效力,當時他就覺得,一個人的簽名後面代表的意義很重要。「將來可能很值錢!」郭台銘半開玩笑地說。事實上,他的簽名在今天果真已經是「很值錢」。

曾經在第一份工作獨自摸索,之後又堅持走不一樣的路,郭台銘可能自己也沒想到,會從一家航運公司的小業務,走上一條台灣科技首富之路。新一代的科技小將們,能否有和郭台銘一樣堅持的勇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ylibra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