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arol(奧林大穎文化總編輯 )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

一個小男孩有一個好朋友,小男孩從小就跟這個好朋友每天形影不離,
這個好朋是一隻小豬,而這個小男孩的爸爸是個以殺豬為生的屠夫,小豬養大了,有一天會是爸爸要屠宰的對象。


小男孩一直很怕小豬長大,他怕失去最要好的朋友。
可是,小男孩不知道的是── 爸爸也快死了,因為爸爸得了癌症,醫生告訴爸爸只剩半年的時間可活了。

爸爸還是每天靜靜的工作,他想只剩半年了,更要好好工作,多賺點錢留給兒子過日子。
「除了錢之外呢?孩子,我還應該留給你什麼呢?」爸爸這樣想著。
爸爸告訴小男孩:「再過一陣子,我要殺你的那隻小豬了,到時候,請你當我的助手,在一旁幫我。」

小男孩不只悲傷,還很生氣。他想:「爸爸真過分!真殘忍!」
爸爸依然每天工作、殺豬;
小男孩對小豬很不捨,全心全意珍惜跟小豬相處的每一天, 也因為對爸爸的不諒解,
小男孩要求自己要更堅強面對這一切,他不願在爸爸面前示弱。

到了該殺小豬的那一天了.......
爸爸沒有殺小豬,因為爸爸在那一天死了。
小男孩靜靜的流眼淚,他終於了解爸爸的心意了。
小男孩沒有嚎啕大哭,
因為他對 「失去」一直有準備,現在他更知道──爸爸要他一直有這種準備。

每個父母都愛孩子,愛的方式通常只想到「保護孩子、給孩子快樂、讓孩子得到很多」,
但是,
人生不只是一直得到的吧?我們還要面對很多「失去」。


大一點的失去,是像那個小男孩一樣,失去至親;
小一點的失去,有可能是丟掉一個心愛的玩具, 或是一個好朋友搬家、轉學。
這些不都是孩子每天都在面對的嗎?怎麼能不教呢?


怕孩子被綁架,最好的保護不是一天二十四小時跟著他,而是教他遇到狀況時如何自保;
怕孩子生病,不要將他關在無菌室,而是教他懂得自我保健,萬一生病了,又該如何自救;
怕孩子跌倒受傷,更要教他如何讓自己避免跌倒,萬一跌倒了,自己又該如何處理.....


愈是愛孩子,愈要想:「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他身邊時,我該留什麼給他?」
讓孩子學會面對「失去」、面對不那麼完美的人生、有能力安慰自己,我想是必要的。


《莉莎的星星》、《獨自去旅行》、《好好哭吧》
是三本以不一樣的故事討論「失去」 這個議題的童書。
說是童書,其實裡面有很多的涵義也是很適合大人去想想的 ......


《莉莎的星星》講的是一個小女孩莉莎生病了,需要長期住院、不能去上學,其他小朋友對同學生病這件事的反應。

有些孩子一開口就問:「莉莎生的病會不會傳染給別人?」
有些孩子則是擔心莉莎會不會死 ......
每一個孩子面對同樣狀況,所思所想都不太一樣,這就是個可以跟孩子好好討論的點。

最難過的是莉莎的好朋友班尼。
莉莎生病後,班尼很自責,覺得一定是自己沒有對莉莎好,她才會生病。
又在心裡偷偷許願要把玩具都送給別人,如果這樣可以使莉莎好起來的話.....

班尼的這些屬於孩子的天真、善意情懷,讀來真是令人動容。
我們經由一個故事,看到了生命的美好,也學習到一種新的對應生命挫折的態度......


《獨自去旅行》則是用很童話式的可愛動物、鮮豔色彩去詮釋一個有點小悲傷的「失去朋友」的故事。
兔子要遠行,浣熊、鴨子、大象雖然不捨,
但大家以「回憶和兔子度過的快樂時光」來互相安慰,
讓「失去」這個本來是負面的情緒,轉化成積極的生命能量。


《好好哭吧》卻是由一個溫柔的死神說故事給孩子們聽,把生跟死、快樂跟悲傷、歡笑跟哭泣,
這些原本看似對立、但其實應該是並存的情感放在一起看, 讓孩子理解
生活裡本來就有正面和負面的東西,應該快樂去面對正面的、好的事情,
也需要有度量接受生命中不好的、負面的人事物。


所有對孩子的發展觀察及研究報告都一再顯示,
一個孩子將來賴以為生存的、足以跟別人競爭的能力,
絕不是英文、數學、電腦這些技能 ,
而是抗壓性 、挫折忍受力、處理問題的能力、
能不能自我管理、知不道自己要什麼、能不能體諒別人、跟別人好好共處.....等等
這些作為一個人的 " 完整人格特質 " 。


技能,只要想學,一段時間就可以學會;
天生的人格特質,則需要從小很精細的觀察、引導、培養,
長大了, 帶著這些特質去面對自己人生的種種問題,
從小沒學會這些,長成大人了,人格特質成形了,再要彌補往往辛苦加倍,有時也未必能扭轉得過來。


一個有美好人格特質的孩子,不管父母在不在身邊、不管將來會碰到多艱困的環境和人事,
我想他都可以自己泰然自若的生活下去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ylibra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