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家同(87/01/05)


很多人談教改,都希望能畢全功於一役。其實,教育改革應該是持續不斷的,世
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教育,大環境的改變常會使現在的教育制度需要改革。
每次青少年犯案,輿論就會指責我們的教育制度,可是如果我們仔細地檢查這些
案例,我們會發現這些孩子多半來自破碎的家庭,他們的父母無法給他們好的教育。
而他們也常是國中的輟學生,或者是國中畢業以後就不再升學。有很多原因使我們的
社會出現很多不會教育子女的父母,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的社會變化得太快,有些跟
不上腳步的人不僅成了迷失的一群,他們的子女也變成了迷失的一群。
我認為教改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嚴肅地面對這個家庭教育失調的問題,問題的解決
絕非「加強家庭教育」這種口號所能完成的,我們必須要好好地考慮是否要實施十二
年國教,使青少年留校的時間拖到十八歲,等到他們心智成熟一些了,再踏入社會,
總比小小年紀就進入染缸要好一點。
但十二年國教絕對要注意技職教育,並非每個人都喜歡念高中的。十二年國教最
重要的目的其實應該是加強青少年的人文素養,人文素養好的孩子是不太會犯罪的。
教改的第二件事應該縮短教育的城鄉差距,所謂教育的城鄉差距,絕非硬體方面的差
異,而是文化衝擊方面的差異。
我曾經到過一所鄉下的小學,這所小學五百八十六位學生,一個月只有兩萬元的
經常門(人事費除外),根本沒有什麼錢可以買書和錄影帶,令人感動的是,這位小
學校長每年都省吃儉用,學年結束時,總可以省下三至四萬元,有時去買書,有時可
以買一架電腦,電腦的週邊設備都是老師們掏腰包買的。
縮短鄉城距離,一定要提高鄉下孩子的人文素養,我們一定要編足經費,使每一
所小學都有一些錢買書、音樂媒體、錄影帶等等。如果每一位小學生編列一百元的圖
書經費,全國只有二百萬小學生,全部圖書經費也只要二億元。而如果這筆錢運用得
當,全國的小學生的人文素養得以提高,城鄉距離也將大為縮小。
我國目前教育的另一個問題是學生的程度問題。前中研院院長吳大猷曾經屢次提
醒大家注意台灣各大學物理系學生程度的低落;我常有機會和幾所明星大學的大學生
接觸,雖然他們英文的閱讀能力不錯,但他們的英文寫作能力實在不敢恭維,其他大
學學生的英文寫作能力也可想而知了。
至於國中情形,那就更加嚴重了。我曾見過一位國中二年級的學生,他連英文二
十六個字母都弄不清楚,可是他國一的英文卻是「甲」。因此,我認為教改的第三任
務是提高我國學生的程度,首先,必須徹底地檢討考試制度,很多在大學聯考中考到
高分的學生,其實不會寫出合乎基本文法的英文句子。
同時我們重視在國中後段班學生的問題,能力分班也好,常態分班也好,都不能
解決問題,因為在兩種情況之下,老師都可以放棄功課跟不上的同學。我前面所提到
的那一位國二學生,就是被英文老師放棄的孩子,他們班上倒是「常態分班」的。據
說老師非常認真,可是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程度好的學生身上。
我們顯然應該採行「常態分班」、「能力分組」的制度,同學們平時都在一起,
只是有些課分開來上。最重要的仍是老師的態度,只要老師肯注意後段班同學,什麼
制度都可以,老師一旦對後段班同學沒有興趣,什麼制度都有問題。
我國教育的另一重大問題是升學壓力,很多人將矛頭指向聯招,他們認為只要取
消聯招,學校就會回歸正常教學。其實不然,如果分發的基礎是平時成績,同學們只
有更加緊張,如果各校單獨招生,同學們將在炎夏中疲於奔命地參加各校的考試。更
大的錯誤是以為考題容易一點,就可以解決問題。
要使升學壓力減輕,唯一的辦法是將校與校之間的差距減小,如果各所學校的經
費差距不大,考上那一所學校都差不了太多,升學的壓力就會降低很多,以大學聯招
為例,每年高中畢業生約為七萬多人,大學招收的新生數目大概也是七萬多人,大學
聯招之所以有十二萬人報考,大都是因為約有五萬名重考生,如果校與校之間的差距
減小,重考生的數目就會減少,聯招的壓力就會減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ylibra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