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FlyinDeath

BMI函數是只有兩個參數(身高體重)的二次曲線,並無法直接看出脂肪的比例

但是統計上來說,一個指標只要能夠有八成的準確度,就具有相當大的統計意義

其他兩成不準的可以不以理會,任其誤差自相抵銷

這對於統計的效果影響不大


以公共衛生的角度來說,BMI算是研究上最方便的一個指標

只要量取身高體重就可以得到具有統計意義的結果

(ex. BMI大於X時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比率大增Y%)

這對需要大量樣本的公共衛生研究來說,是相當好用的利器

體脂率要量得準,其實需要相當繁瑣的步驟,樣本數一大就不方便執行

準確的方法,是要把整個人泡進水裡面量取平均密度

退而求其次,也要靠皮脂夾量取身體各部位皮下脂肪的厚度算得

(皮脂夾是一般運動生理學研究最常用的體脂率測量方式)

而電阻式體脂計是最不準確的方式,雖然達到了快速的需求,卻犧牲了精確度

只具有參考價值,要拿來做研究是有困難的


然而,減肥的過程卻是極度個人化的,會隨者每個人的體質、生活習慣、觀念而不同

這跟統計著重的「大量」、「整體趨勢」的本質完全相反。

對一個2000人為樣本的研究來說,一個BMI不準的案例只不過是影響了1/2000的誤差

但對這個人來說,BMI不準就很有可能會導致減肥策略往不健康的方向倒去

一個女孩子也許覺得節食可以瘦得很快,BMI跑到了令人滿意的範圍

但他也許看不見的是,他的體脂率可能並沒有太大的改變、甚至反而上升

背後反應的是淨體重(LBM)減少的速度大於脂肪減少的速度(這在節食減肥中很常見)

這時候BMI就無法發揮良好的指標功能,必須靠體脂率才能夠反應

因此在「個別」的減肥過程中,體脂率扮演著很重要的指標角色

當體脂率反應出不正常的趨勢時,他的確是比BMI更值得重視的


當然,我們還是希望體脂率越準越好。

但是對電阻式體脂計來說,不管再怎麼昂貴、準確的機器

水分含量差異造成2~3%、甚至更多的誤差,還是難以避免的

因此考量準確度以及使用的方便度等等因素之後

我還是比較建議使用皮脂夾測量體脂率

在我們學校,皮脂夾在體育室就可以借到,還不算太麻煩

若是無法取得皮脂夾,只能使用電阻式體脂計,那麼就必須將量測時的條件控制好

例如每隔兩週早上起床後進食前測量,觀察體脂率的相對變動,絕對數字只做為參考

量測時間間隔不能太短(至少1週以上)、累積變動不超過2%時當作誤差...

以免讓一時的水分變動自己嚇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ylibra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