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館長的話:

其實食物券的構想是很不錯的,反而比趕鴨子上架的消費券立意更好且可收多方面成效

 

by 聯合新聞網 2008/11/30 07:40 記者陳靜宜/台北報導

美國因失業率創十六年新高,造成免費發放食物的「食物銀行(Food Bank)」前,天天大排長龍。

「食物銀行」可不是美國的專利,台灣早在十幾年前就有了「食物銀行」。

麵包賣不完扔掉 不如送弱勢陳大德卅三歲退役,一次他去買麵包時店快打烊了,他看到店員把賣不完的麵包丟入垃圾袋,他覺得這種作法很浪費,也興起「如果把麵包,送給貧窮飢餓的人吃就好了」的想法,他回家後開始蒐集資料,發現美國「食物銀行」的概念與他不謀而合,就這樣成立台灣第一家以「食物銀行」命名的社福機構。

「草創初期只有我跟同伴兩人,到處跟店家接洽,往往被認為是在找麻煩,」陳大德回想十一年前,很多店家會擔心產品快過期,萬一送人吃吃出問題可能會挨告,多半卻步,「不過我們都會慎選食物,志工要先試吃,並且留意個案有哪些疾病,不適合吃哪些麵包。」

哪有這麼好康A 會不會有毒好不容易與店家溝通成功,將募來的麵包送給貧戶,卻惹來人說,「怎麼可能有這種好事,免費送吃的,食物一定有毒。」讓陳大德好氣又好笑,「後來他們漸漸接受後,有人還會挑嘴,要求要肉鬆不要火腿什麼的。」

陳大德表示,十一年來,願意供貨的麵包店,從最初十四家到現在增加為一百五十家,志工四百六十四位,受惠團體也從三十八個增加到一百三十九個,對象包括獨居老人、啟能中心、育幼院、低收入戶等。

原來我送的食物 能量這麼強「有個十歲的孩子,可以說是吃食物銀行的麵包長大的,而今他不僅考上大學,還成了食物銀行的志工。」陳大德說,這是他最感動的,「被人服務過的人,透過社會助力站起來,反過來再對社會弱勢伸出雙手,產生更多的能量。」志工的許美春說,有位老闆問她,「這麼多年捐的麵包都給了誰?」許美春載他沿途發送,老闆久久說不出話來,「從來不知道我的麵包能帶給人這麼多笑容。」

對於近來政府推動消費券,陳大德認為可以考慮推出「食物券」,由社區的自助餐店、小吃店每天提供十個免費用餐名額給弱勢個案,只要有十家店同意,就能提供一百餐的額度。

「有些老人足不出戶,食物券能刺激他們走入人群,不是吃剩菜,是拿券到店裡吃。」店家不浪費食物又可節稅,間接減少社福支出,一舉多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ylibrary 的頭像
    mylibrary

    我的小圖書館

    mylibra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