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長的話:
總有一天要這些奴隸銀行業者與腦殘政府付出代價
文/林柏儀
2010.1
如果二十年後,回頭來研究,究竟是什麼樣的變遷,讓年輕人在工作上越來越辛
苦?得要更加努力,卻還要承受「青年貧窮化」的壓力?其中一項關鍵原因,應該就
是從1980年代以來,以全球為範圍,低薪甚至無薪的青年實習職訓浪潮。
實習訓練讓英國青年薪資減半
在1989年的時候,英國16到17歲的年輕人,如果進入職場工作或打工,平均一週
可以賺到74.5英鎊(約3750元台幣)。但自從1980年起政府以幫助青年之名,開辦了
大量的「青年職業訓練學程」(Youth Training Schemes)後,十年之間,有300萬
以上的英國年輕人在失業壓力下,被迫接受職訓學程。這段期間裡他們得和一般職場
工人一樣為老闆工作,卻沒有任何「薪水」,而只能夠領到「實習津貼」。這些名為
「訓練生」(trainee)的年輕工人,儘管同樣付出勞力,平均一週竟只能拿到
29.5-35英鎊(約1500-1750元台幣),根本難以維生。然而,他們收入減少了大半,
前途卻依然黯淡。
透過深入訪談了42位在英國Coventry地區青年訓練生,英國華威克大學
(University of Warwick)社會學系教授Phil Mizen,在他1995年出版的專書
《國家、青年與青年職訓》中就曾指出:「主流的說法把青年失業的問題歸咎於青年
自身能力有限、或對工作的認知不足,所以要求它們接受訓練。但真實情況往往並非
如此。」
他觀察到:「這些參加職訓的年輕人,大多早已有豐富的打工經驗,對於工作現
場有相當完整的認知。問題只在於,勞力市場上根本沒有提供足夠『真正的工作』(
real jobs)的機會。」,「而且,這些職業訓練學程也沒有要引導參加者到有技術
性的工作中。相反地,大多數學程都只要參與者未來做諸如販賣、清潔、旅館櫃臺、
照顧、開車…等低技術性工作。」從結果來看,這些政府花大錢舉辦的青年職訓課程
,非但沒辦法減低青年失業率,反而讓青年處在更受剝削的處境中。
蠟燭兩頭燒的當代青年
Mizen分析指出:「這些訓練生處在蠟燭兩頭燒的狀況中。一方面,因為身為訓
練生的身份,他們得在財務上受懲罰。另一方面,他們被要求得要更努力工作,以克
服身為訓練生所帶來的污名效應。」不消說,出現大量被剝削的青年訓練生,得利的
是誰?當然就是因此能節省大量成本、卻又有源源不決馴服勞工可用的英國大企業們。
這樣「以實習訓練之名,行剝削之實」的現象,並沒有隨著時代變遷而消去,反
而越演越烈。如今,青年得接受一而再、再而三的「無薪實習」工作,幾乎已經成為
了常態。
在倫敦工作的朋友告訴我:「我的室友是剛從倫敦大學藝術類科系畢業的學生,
為了要尋找到博物館工作的機會,她去年暑假就開始到博物館去『無薪實習』,希望
有機會能轉任正職。但沒多久後,她就感到非常失望,因為這些博物館現在都只利用
這些無薪的實習生,用完一批、就再換一批。展覽營運都還是照辦,但根本沒有要請
正職了。」,「儘管如此,她還是說:『至少有機會能實習,就得要好好把
握。』」
接受無薪工作=有競爭力?
回頭看台灣本土的狀況,竟也跟上了這股讓青年的「飯碗」變「免洗碗」的潮流
。但諷刺的是,社會的主流價值甚至視越來越多的青年得投入實習職訓,是一件青年
更有競爭力的象徵。
這兩、三年來,我們越來越常聽到知名的人力銀行業者透過媒體對青年喊話說:
「先求有,再求好!」、「如果是能到一間有名的大公司工作,就是沒有薪水,當然
也要去作!」彷彿不願意接受無薪工作的不合理待遇,就是青年勞工自己有問題。
而政府更是這股潮流背後的始作俑者。一方面,台灣政府先是把日益攀高的青年
失業的問題,診斷為「教育和職場所需有落差」,所以要強化「建教合作」、「產學
合作」、「最後一哩」(last mile),營造青年的「就業力」(employability)。
以為讓教育內容能符合市場需求,青年失業問題就會解決。另一方面,台灣政府在去
年面對經濟危機時,又聲稱要讓大學畢業生都能去「實習」,花費百餘億元補貼企業
打造「大專企業實習計畫」,造成的結果反而是青年的薪資集體崩盤,工作卻更加
地不穩定。
誰該為青年失業問題負責?
他們似乎都裝作不知道,青年失業的問題來源,從來就不在於青年的「能力」或
「意願」,而是勞力市場上既有的「機會」。如果政府無能介入勞力市場,無法創造
更多的正式工作機會,在僧多粥少的狀況下,就是把每個青年訓練得有三頭六臂,還
是有一大群人得失業。試問,如果失業問題真的那麼簡單是歸咎在勞工一方,那麼隨
著時代演變,新一代勞工的教育程度都已經越來越高,也越來越具備複雜的專業技術
,為什麼青年失業率還會持續上升?
相對地,這些一再貶低青年、責備青年的言論,真實的效果恐怕不是要解決青年
的就業問題,而是要把問題「個人化」、「世代化」。他們要年輕人任命看待這些不
合理的秩序,進一步願意「放低身段」接受「無薪實習」、「無薪工作」,讓企業有
源源不絕、低薪又聽話的人力可用。這究竟幫到了誰?
說到底,失業是資本主義下的結構性問題,不單是台灣或英國,全世界的資本主
義國家,基於利潤而不是基於人民需求的發展模式,都有此結果。而剝削青年的無薪
實習訓練潮,也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結果:要透過各種制度和論述的壓力,打造廉價
又馴服的勞動力,供資方所用來獲利,經濟才能發展。想要用一個有問題制度所需要
的政策,來拯救一個有問題制度的結構性問題,當然是緣木求魚。
最重要的是,處在這樣社會環境的現代人們,有沒有看清這些問題。如果沒有,
我們恐怕得一再沈淪在這「日益無薪受訓,但又日益賤賣勞動力」的循環中,還得繼
續責怪自己「競爭力不夠」。如果有,真正解決問題的改變,才會有所可能。
(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社會學博士生、青年勞動九五聯盟執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