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館長的話:
作者應該是約十年前畢業的臺大生科人
值得參考

文/ew9801(貓男)

快樂不是一件自我存在的東西,它僅是與其他不快樂事情的一個相對比照,這就是快樂的
整個情況。 -馬克吐溫-



七月溽暑,大學指考成績公佈後,偶見PTT的Bioindustry板上,有個剛滿18歲的小朋友,
面對選填志願困惑,貼文問到生科、醫檢、營養等相關科系畢業後哪個出路比較好。倘若
不把興趣列入考量,姑且不論問題的出發點是否太過功利,身為一個1979年次的BBS板友
,以我有限的見聞來分享經驗和建議,說真的,三種科系都能有出路,但也同時相反的,
三種都沒啥未來。

我知道這種模稜兩可的答案非常糟糕,而且不否認「有說等於沒說是」的確是一種老化先
兆。尼采說過,生活是一面鏡子,我們夢寐以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從中辨認自己。說穿
了,沒有人需要或想要為別人的選擇負擔義務。因此,可以預期接著在「選你所愛」之後
,將來最大的人生課題,便是親身體驗「愛你所選」的究極奧義。

出了社會,是人都一樣,不外乎就是想賺錢、想快樂、想要未來的路走得比別人順。天助
自助,努力靠個人不在話下,然而,倘若以就業市場需求來看這三種科系,一言以蔽之,
醫檢和營養畢業最直接的就是考張證照,至於生科,請務必當作在念基礎生物學就好。能
夠忽略某些系名裡如霓虹燈閃爍的「科技」二字,起碼可以讓你未來面對現實時少失望一
點,但並不表示求職過程中的茫然也會跟著少一點。

基礎科學的知識訓練和科技產業的研製營利雖是一體兩面,有著高度關聯,然而,在台灣
封閉傳統的學術環境中,就像枚硬幣一樣,往往會有身陷在這一面卻看不見另一面現況的
窘境。可以仔細觀察,究竟哪個學校裏裡的教授是從生技產業出身,或是經歷過技術研發
商品化的個別流程。基於憲法賦予的言論自由(註一),容許我狂妄描述,在台灣現有的
生科教育體系中,普遍存在著「掛羊頭賣狗肉」的荒謬,說是政府立案合法吸收下線的詐
騙集團也不為過。

我相信是自己能力有限且視界狹隘,以至於無法擠進更上層所謂的「優秀圈」。事實上,
不知經歷多少次對未來就業感到茫然無措的困境,放眼望去,那些在我貧乏生活中,曾經
擦身而過的生科、醫檢、營養等科系畢業生,這幾年來多半渾渾噩噩又兢兢業業地在相關
產業內四處流竄奔走。當然,比較勇敢有決心的人,或說真的破釜沉舟打死不再繼續碰生
物研究的人,決定轉行發展的其實所在多有。

一直以來,文人相輕是個殘酷現實。在我的經驗中,深切感覺到國內以「生科人」自居的
,多半認為純學術背景出生才是專業。在台灣,食品營養屬於傳統產業,大學若是念相關
科系,想要跨入基礎科學研究所或研發類型的生技公司,就算被錄取了,也多半會被那些
生科人質疑你的專業。就算是念醫檢畢業,有時候也會遇到這樣的情形。然而,相反的,
如果你要去的公司需要營養或醫檢的專業執照,那情況又很不一樣。

就職缺和薪資來論,一般來說食品營養相關的工作在國內算多,但是起薪較低,營養師、
醫檢師的收入相對好些,然而正式的缺額卻少得可憐。至於念生科畢業後的出路會有哪些
,其實老化還有一個症狀,就是很愛說故事,所以從「我的這一班」開始說起吧。

話說當年還是傳統聯考的年代,因為懷抱著對生物學的熱愛,但事實上是對血的極度恐懼
,所以放棄中部某私立大學醫科,而選擇北部某國立大學動物系(註二)。光是這一點,
就鬧了家庭革命好多年。在那個理想主義還有較多發展空間的瘋狂年代,的確有一些同學
的成績可以填醫科、牙科,但都還是依照自己的興趣把動物系當作第一志願。

情操聽起來很偉大,但1979年次的我們,畢業十年後,又變成什麼樣子了?

不少人在大學四年後都選擇拿個碩士再去工作,有的同學目前依舊在研究單位當助理,有
的則進入業界,例如生技公司的研究或銷售部門,去所謂CRO(註三)或搞專利工程的也
有幾個。就這樣慢慢爬呀跳呀,如果你把餓不死當作基準,那麼薪水都還在可以接受的範
圍內。老實說,這幾年每當幾個好友聚在一起聊聊到底有誰過了30歲後發達了,似乎這個
話題總是接不下去。1979年次的我們碩士畢業後混到現在,平均月薪大概就是4萬以上,
在大公司混久的,則能超過5萬。

出國進修念博班的,現在才陸續有人畢業在做博士後。論發達,他們很有潛力,也許將來
進大藥廠大生技公司,或是找個名利不能雙收的教職來蹲蘿蔔坑。至於轉換跑道的同學,
有人大學時重考醫學系,或是畢業後去考後醫。再則還有人念完碩士當完兵後,又再去考
聯考重當大學生,現在已經結了婚,但還是值班一日5百元的實習醫生。固然聽起來比別
人慢了許多年,但是醫生未來潛在的名利較能預期,總是比其他生物相關產業的人要好很
多。

有人因為曾有無菌培養經驗,到電子業穿無塵衣當工程師。據說有學長轉去念資工,之後
進了聯發科賣命,但是不愁沒有王品吃。也有前輩在補教界當了名師,但我相信絕大部分
的人應該都在混口飯吃的階段。某個成績優異的學弟當完兵後性格大變,跑去做直銷賣保
險,很快存到自己人生第一桶金,聽說婚禮辦得盛大,還決定去大陸創業。說穿了,老話
一句,路真是自己走出來,就算念生科,也可以去考公職或是國營事業,有同學念了警大
鑑識科,或是去考調查局。

1979年次的我現在過了30歲,有時仔細想想,當初的確應該聽媽媽的話,乖乖念醫科,省
得家庭糾紛這麼多年,還擔心將來真的沒有遺產可以分。社會真他馬的現實,管你是什麼
學校什麼文憑,有頭銜就是說話有份量又大聲。如果把生物產業相關領域用RPG的世界來
看,醫師執照加跨領域博士加法規專業加產業經驗,這才真的是傳說中的神人大賢者。

說了一大堆自怨自艾的話,其實真正需要給年輕人的重點建議歸納如下:

一、想要走進生物產業的核心,博士頭銜可以是賦予你專業的最佳「入場券」。就算是阿
里不達大學博士,人家也會尊稱你一聲「某博」。但是,高處不勝寒,有頭銜沒實力,一
樣會被人看輕。

二、跨領域人才永遠是缺乏的,因為你我都不喜歡往困難的路走,不是?機電、材料、製
程、醫工、法規、專利、認證、管理、行銷等等都很熱門,而且業界工作的實戰經驗絕,
對比單純拿個文憑來得有價值。

三、不要幻想課本會教你太多產業需要的東西,基本上除了很多學校本身阿里不達、教授
能力值得懷疑,光是念好基礎科目、少翹課、發展優良課外活動、培養產業所需的個人特
質等,就夠你忙到沒時間談感情。

四、進實驗室很必要,這樣才能「認清」自己是否適合離群索居地從事研發做牛做馬,如
果不喜歡,還是及早重新規劃。畢竟,看電影覺得很有趣,和拍電影覺得很有趣,完全是
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情。

五、英文能力練好絕對不吃虧,比什麼名稱響亮阿里不達的主修每一科都拼到99分還要能
提高你專業能力的附加價值。

六、別再相信譁眾取寵的科系名稱可以帶給你快樂又有成就感的學習經驗。

七、失敗是必須的,它和成功一樣,都有很大價值。但是,在學期間選對教授,搞好關係
,有時候啊,我是說有時候,後天努力真的可以比別人少一點。

八、路是人走出來的,就算這幾年失業率節節升高,大學畢業起薪僅有2萬2起跳,但是只
要你肯幹,哪裡都會有機會出現,留給那些相對有準備的人。

九、拜託你別在BBS上流連忘返,居然還相信能在這裡問到什麼重要資訊,你上網打遊戲
的時後,人家念空中英語或去外面打工,時間久了,就算同時畢業的就有很大差異。

十、因為世上沒有所謂的十全十美,所以最重要的這一點,自然是從缺。

自從10年前掀起一波「生科」改名熱潮之後,加上各種改制大學廣設相關科系,現在的畢
業生數量對產業來說,完全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態。相反的,公司真正需要的優秀人才,並
不在你念什麼科系名稱,吃苦耐勞、懂事聽話、獨立思考、積極學習等個人特質,這些學
校不會教你的東西,其實才是關鍵。

的確,從大環境來看,政府缺乏遠見的政策,往往會導致不良後果。當年高層決定在半導
體產業成功創造豐盛產值後繼續投入生技領域,街頭巷尾的生技熱潮喊得震天價響,推動
一系列生技製藥相關政策,歷史背景或有其政經因素並非我這雜魚可以窺探。但是這段時
間下來,相關產業發展的成果如何,大家都是明眼人,自己心裡有數。

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生技製藥產業的確是未來趨勢。但是,台灣人的投資性格究竟
適不適合發展這類事業才是問題的核心。簡單來說,要投資非常龐大的一筆錢,經過10多
年的研發,還可能失敗無法成功上市獲利,台灣這等政經環境實在玩得起這種遊戲,相信
各位都能理解。

近兩三年,政府的生技政策大方向開始轉變,除了默默宣告過去大力推動的生技製藥政策
確實成效不佳,也開始致力於投入與製造業較具關聯性的「醫療器材」領域。另一方面,
原有的農業生技、生技製藥與基因體醫學等三個國家型計畫,很快就會重新檢討、整併。
原因很簡單,從下面簡單的數據可以嗅出端倪。

根據統計,2004到2009年間,我國新興生技產業營業額平均成長率為14%,達新台幣580億
元;其次是醫療器材產業的13%,達到825億元;而製藥產業營業額成長率最少,僅4%,達
700億元(註四)。其中,新興生技產業的民間總投資金額為553億元,醫療器材產業為
304億元,製藥產業為623億元。從這些數字不難發現,我國醫療器材產業的投入成本最少
,卻能快速創造最多營業額,短時間來看,投資報酬率確實最佳。

政府選擇轉向扶植醫材產業不難理解,一來是因為切入門檻較生技製藥低,二來是好看的
成長數據足以吸引更多資金投入。畢竟,四年就要選舉一次,如果你是真要拼經濟數據的
民選官員,會如何運用資源方能在短期內看到成效,來換成自己的選票?也同樣的,如果
你每天都盯著股價上上下下波動,短進短出賺個便當錢都能開心,你會選擇哪個產業投資
買進?

也許不該急著批判政客的短視近利,事實上,台灣究竟適不適合發展較長生命週期的產業
,的確需要好好考慮。回過頭看現在打算念生物相關科系的學生未來出路如何,幾乎大家
都能一言以蔽之地下結論。這不全然是學校的錯誤,問題出在系名取得譁眾取寵,名不符
實。在選擇學校科系時,真該看看該系的歷史演變、教授背景、還有開課內容再做決定。

說真的,如果是我的小孩都長這麼大了要選填志願,若是等級差不多的學校,我會叫他去
念公立,起碼學費便宜一點。沒辦法,畢竟我也是台灣人,既然沒有高報酬的機會,那就
選擇降低成本。基本科目念得扎實些,再來就是發展符合產業所需的個人特質,因為很多
專業都是進了公司才學。如果這些學校在資方的眼裡是相同等級,基本上選哪個都一樣。
至於科系,端看興趣,念書本來就乏味,沒有人大學最美好的回憶是沉浸在課本的世界裡


產業界好現實,全球化的競爭更現實。大家為了混口飯吃,只差沒拿刀子砍來砍去。想當
年碩士畢業去外面應徵工作,薪水還能比國科會標準高一些。沒想到人生蹉跎六年,忠孝
東路走了九遍又九遍後,再拿著同樣的碩士文憑來求職時,期待薪水能比照國科會就很不
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究竟能怪誰?不過,經過一番掙扎打滾,還是很感謝上帝後來
給了我一條生路,養得起家裡兩隻小貓咪。

最近參加幾個生技產業研討會,的確,反對黨極力批判的萬惡賣台ECFA馬關條約簽訂後,
聽聞幾家外商生技公司開始詢問如何透過台灣當跳板,切入大中華市場。然而,也有大陸
的新興生技企業家直接在台灣的場子上,嘴角上揚面露奸笑地表示,依照目前發展速度,
祖國在人才、技術、法規不足的地方,不出三五年之後也能趕上。

說到這邊,扯得太遠,草草結束就好,也符合我之所以無法功成名就的個性。以上,純屬
個人意見。愛嘮叨是老化的另一項特徵,其實這些想法原本只是打算寫在瓶中信裡丟入大
海,獻給當年18歲時懵懂無知的我選填科系參考用。我要提醒自己,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
,讀書不是為了雄辯和駁斥,也不是為了輕信和盲從,而是為了思考和權衡。

回到現實,因為擔心自己是否太過偏執又充滿怨念,於是利用下午茶的時間向前輩請益。
他語重心長地說:「在我眼裡看來這些真的都沒什麼,或許年輕人剛進社會不久,感觸會
比較多吧,等你再工作個三五年,想法就會不一樣了。」

我好奇反問:「那三五年後就不會再有怨念囉?」

「並不會。」前輩啜了一口熱茶後緩緩地說:「再工作個三五年後,你的怨念不會減少,
只會更深更多。但是時間久了,就習慣了。等到觀念通了,你就知道怎麼跟現實妥協了。


我想,我現在能夠一邊上班,一邊在閒暇之餘貼文發發牢騷,的確應該很心滿意足。畢竟
,世上沒有真的十全十美,只有自己不斷把要求的標準再降低一點。



註一:言論自由為人民之基本權利,憲法第十一條有明文保障,國家應給予最大限度之維
護,俾其實現自我、溝通意見、追求真理及監督各種政治或社會活動之功能得以發揮。(
大法官釋字509號)

註二:某國立大學動物系與植物系合併後,現已改名為生科系。

註三:CRO全名為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是接受藥廠或生技公司委託進行研
究服務的機構,提供新藥開發時所需的非臨床與臨床試驗、數據分析、法規諮詢等專業服
務。

註四:我國新興生技產業可分為生技藥品、再生醫療、食品生技、農業生技、環保生技、
特化生技等六大領域;醫療器材產業包括復健器材、治療器材、診斷器材、醫療輔助器材
及醫用檢測器材等;製藥產業則分為中草藥及小分子藥品二大領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ylibrary 的頭像
    mylibrary

    我的小圖書館

    mylibra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